我国最早的装甲部队,在上世纪30-40年代,延安陕甘宁苏区的几次反围剿战斗中缴获了国民党部队的一些战车,而后在抗日战争中缴获了日式坦克、装甲车辆,部分修复后中央成立了第一支战车队,并将已在苏联学习的部分学员转入坦克专业学习,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展装甲部队的中坚力量。
第一任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(大将,1908-1969),他是1936年在苏联第一批学习坦克专业的人员。
第一支真正的坦克部队,1945年12月1日,中共东北局委员、炮校校长朱瑞在沈阳以东的马家湾组建了东北坦克大队,全队约30人,仅有日式坦克一辆。
新中国成立前夕,党中央在北平西苑机场检阅了第四野战军战车师。当时的战车都是缴获日本和国民党的,还有一些是苏联援助的装备,到49年已拥有2个战车师、2个战国团,共400辆坦克、300余辆装甲车。
1950年8月,新中国成立后装甲兵司令部旧址――东四四条32号。
抗日战争时期缴获的日式坦克。
东北战场上苏式重型火炮坦克。
我也在坦克上威风一把。
中国最早的古代战车。
外国古代战车。
坦克的诞生―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,为了解决攻打拥有“机枪、铁丝网、战壕”阵地战的需求,英军随军记者斯文顿建议,将履带式内燃机拖拉机改装成战车,装上火炮机枪,四周套上厚厚的钢板。这种攻防两用的武器很快就在英国的水柜厂里生产出来,为了保密,英国将这种武器称为“水柜”(Tank),水柜的中文音译就是坦克。
世界上第一辆参加战斗的坦克,英国I型坦克,1916年生产,分“雄性”和“雌性”两种,“雄性”坦克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。“雌性”只装有5挺机枪;装甲厚度6~12毫米,最大时速约5000米,最大行程24千米。
我国1959年自主研制并装备部队的59式中型坦克,现作为主战坦克的改进型有59A、59B、59D等。
评论